首页 > 考生写作 > 说课稿

《行道树》说课稿

时间:2025-03-13 09:55:10
《行道树》说课稿

《行道树》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行道树》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行道树》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行道树》是人教版七年级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本文采用拟人手法借行道树的自白,描绘了以制造清新,献出浓阴和迎接光明而自豪的行道树形象,以此来象征无私奉献的人。文章还通过行道树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表现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人生哲理。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清新,凝炼。精辟的议论更是点睛之笔。教学时应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联系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是七至九年级这一学段的起始阶段。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人生体验,对一切都有一种新鲜感和期盼,但又住住仅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表现在语文学科,就是只满足于对字词句的理解,而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认识不足。因此要借助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组织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从事学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说明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再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认为本文应达成的学习目标为:

1、知识目标:积累“堕落、点缀、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等词语;理解街道树的象征义。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全文;味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情感,知道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感受生活中的奉献者,常怀感恩之心。

其中朗读、体味、领悟是学习的重点,体味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是学习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鹰的骄傲是展翅翱翔、搏击长空;火的骄傲是灼灼燃烧、烈焰腾腾;水的骄傲是惊涛拍岸,川流不息。那么,你认为树的骄傲又应该是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如果你是一棵树,你最想生活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学生继续发言)作为树,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们愿生长在山上,阅尽千般风景;我们愿生长在原始森林中,吸风饮露;我们愿生长在湖畔,伴随凉风习习;我们愿生长在园林之中,受到悉心照料;我们更愿浓缩为盆景,享尽千般娇贵,万种宠爱……这些是大部分人的选择,偏偏有人选择了路边的行道树,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跟着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一起走近行道树,(板书:行道树及作者)听听它的诉说。

二、导学反馈:

1.指名生介绍作者张晓风的有关资料,其他生作补充。

2.学生互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3.自由读课文,小组内交流读书收获。

三、课堂研讨:

(一)质疑探究,抓关键句,品味语言,深入理解,体会主旨。

1、请再读,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在书上批注你的理由、理解或感想。(师随机板书:语言)

2、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相互补充。5分钟后把你最满意的一处展示给大家。

3、交流中质疑,读中释疑。(师相机板书:对比)

语义深刻的语言提示:

1、第2自然段中说“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堕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堕落”在这里指它们远离了森林,远离了它们的伙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因为城市的人们已习惯于污浊,对环境污染已麻木不仁了,虽然行道树在努力制造着新鲜的空气,但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改变不了大局,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既然是“别人都不迎接”,为什么“我们”去了?

因为别人都不去,“我们”就去了。“我们”去是命运安排的,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这很好地体现了奉献精神。

4、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忧愁”是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是因为行道树能“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绿阴”,为城市制造清新, 黎明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或者:“忧愁”是它奋斗的痛苦,“快乐”是它奋斗的结果。

5、“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1)、为什么说行道树从事的是“神圣的事业”?

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2)、为什么是“痛苦的”?“痛苦”表现在什么地方?

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讲,这便是“痛苦”。表现在:总是一身抖不落的灰尘,夜晚孤独寂寞。(体会两处对比,感受“痛苦”,体悟精神。)

(3)、“深沉”指什么?

“深沉”指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以苦为乐的品质。上文选择春生绿叶,夏献浓阴,下文的迎接太阳,制造清新空气,这些都是深沉带给我们的神圣。

……

6.行道树这种牺牲是什么精神的体现?

4、现在,你还有疑问吗?

(二)写法借鉴

1.同学们,文章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这种手法,我们可以称它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师相机板书)

2.那么行道树的形象和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哪些地方相似?

① 两者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② 两者都为他人放弃安逸的生活。

③ 他们的选择都是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

④ 他们的付出都是不求回报的。

综上所述,作者用行道树象征无私奉献这是非常贴切的,行道树身上浓缩了奉献精神的精髓。此外,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语言的精炼,形象。(相机板书)

(三)情感体验

1、请用精彩的一句话写下你想对行道树说的话。

(1)、行道树,你守得住清贫,忍得住痛苦,受得住寂寞,你是我的榜样!

(2)、行道树,你的存在尽管只是悲凉的点缀,但是城市因你而精彩。

(3)、行道树,你选择了牺牲,就决不能回头

(4) ……此处隐藏11014个字……感知;教师明确朗读要求,提出问题,组织交流;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积累词语、感知内容

2自由朗读、圈点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教师指点朗读不当之处,激励性评价学生自由朗读自主学习

3说明喜欢的理由,并朗读相应的语段;教师恰当鼓励、适时点评,为学生朗读配乐;学生解说,朗读

合作探究:合作学习、交流发现疑难问题,探讨研究;教师说明要求、巡回指导、组织合作与探究学生小组合作、品析关键语句或语段,质疑互答,感悟

拓展延伸:

1学习文章写法,选取语句或语段、仿写;教师巡回指导;学生选句或段,仿写

2自我演读;教师倾听,点评;学生朗读或听读

总结反思:请用简炼的语言总结你学习本文后的感受;教师倾听学生小结,并总结,听歌感受奉献者精神;学生小结,听歌,感受行道树精神

板书设计:行道树张晓风

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奉,奉献精神制造清新,献出浓阴。

《行道树》说课稿6

一、教材内容和特点:

《行道树》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课文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用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道尽了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行道树为城市制造清新,献出浓阴,自己却蒙受一身烟尘,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为奉献者的象征。可以看出,教材编者是想通过本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作为社会人的职责和使命,认识作为个体生命的人的价值,着眼于学生心灵世界的感染熏陶。因而,借助这篇课文,让学生上一堂文学课,上一堂人生体验课,引发学生对人生对生命的新鲜感受和深刻体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精心品味语言,思考人生哲理。

2、培养合作学习及探究生成问题的能力。

3、感悟行道树象征的奉献精神。

三、教学重点:

在合作探究中品读语言,走进行道树的精神境界。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主旨,学习奉献精神,培养奉献意识。

五、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朗读感悟法、探究法

从教法及学法设计上看,这节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阅读本文,就是在与一颗高尚的心灵对话,就是在认识一个高尚的人应该怀着怎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而执着地奋斗不息。在教学中,我准备采用阅读感悟,点拨探究等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文本的阅读理解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刚刚进入七年级,对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在教学中,我将尽可能多的引导、组织学生逐步学会质疑,逐步学会探究,强化学生自主阅读、充分感悟与体验的过程,开掘学生探索研究的深度,在师生的共同探究和讨论中感受行道树作为奉献者的崇高品格,突破教学难点。

六、教学过程设计。

我将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初步感知、深入探究、把握主旨、拓展延伸和小结等六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开头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生活的这个美妙的大世界创造了万物,每种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各自的骄傲,例如:风的骄傲是能在炎炎夏日给人们带来一丝清凉,鸟的骄傲是能在高空展翅翱翔,花的骄傲是能让这个世界变得绚烂多彩,请大家说一说:树的骄傲是什么?假如你是一棵树,你愿意生长在哪里?

在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出:有一种树,它生长在马路的两旁,伫立在城市的烟尘里,人们称之为行道树。同时,在屏幕上显示行道树图片,导入新课。

这个设计用谈话方式导入,既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又能为课文的教学做情感铺垫。

(二)自读感悟,初步感知课文。

这一篇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所有预习过的学生都会有自己初步的理解和感受,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来朗读课文。通过读,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之中,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语言,同时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读后出示一个问题:用课文中的词语给“行道树”加一个修饰语:“()的行道树”,将课题补充完整。这一环节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进一步感受行道树的形象,并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三)指导探究,深入理解。

在上一环节学生找出了修饰语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把目光注意到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上:“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而又快乐的行道树”恰好可以解决上一环节所提出的问题。对于“忧愁”和“快乐”这一组互相矛盾的词语,学生定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例如“行道树忧愁什么?又为什么快乐?”这就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所以我准备让学生继续阅读课文,从文章中分别找出表现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语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研讨和揣摩,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行道树精神的崇高与伟大。

(四)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把握课文主旨。

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和主要内容后,文中那一句富含生活哲理的中心句就呼之欲出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理解了这句话,方能真正把握课文主旨,而“神圣”、“痛苦”、“深沉”则是其中的三个关键词。这一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

2、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3、“深沉”的含义是什么?

解决了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全文的精神实质,认识到了行道树所象征的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五)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像行道树一样无私奉献的例子,同时,用课件展现像清洁工、国防战士、医生、教师等等无私奉献者的光辉形象,然后设计了如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

首先出示这么一个例句:

赞美你,行道树,

你让城市变得清新。

请小组每一位同学各自从生活中选定一个对象,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也可以是我们身边的某一种人,某一种职业,仿照例子写一句话,然后将小组内各成员的作品合并成一首小诗,最后全班交流。

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堂导向生活,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这样也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最后,我结合学生小组活动情况,用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话来结束这节课: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赞美的无私奉献者,让我们像行道树和所有这些无私奉献者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异彩。

《《行道树》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