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望月》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望月》说课稿1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 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 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 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 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望月》说课稿2《望月》是国标本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写的是“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的形象跃然纸上。
本文第二段多写月光的诗句,适于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其中第二自然段对于月亮的描写和小外甥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语言清鲜,凸现月光的美、童趣和幻想的美,是对学生进行“读中悟、悟中读”的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好教材。
现在小学生对大自然(如月亮、月光)的感受缺乏清鲜、自然、质朴的视角,正是基于对教学对象的这点分析,我认为要引导学生对文中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童趣的想象和幻想激起共鸣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教学中要适度给学生以理解和感悟的阶梯,以突破这个难点。
鉴于以上的认识和分析,本课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这个世界。
其中目标3主动积累诗句和用幻想、童心来感受和反映这个世界是教学的重点,能展开幻想,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这个世界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分两课时组织教学。
第一课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练习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指导朗读的同时结合生字新词理解的检查和指点,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条理和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采用抓住文本的重点和难点,充分体现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独特、童趣和充满幻想的视角的句子进行“读悟品”,感受文本中涉月语句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初步领悟用幻想、童心来感受、反映这个世界的奇妙和乐趣,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一、复习导入。
在总览全文的基础上,温习课文的主要内容:望月—谈月—想月
二、精读感悟。
(1)抓住第一段中“安详、清辉、镀”等词语引导学生感受月下幽美的画面,体会大自然的美。
(2)通过诵读课文第二段关于月亮的诗句,感受月亮的形象、意韵,抓住小外甥与“我”的对话,体会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和天真活泼。
1、扣住涉月诗句的诵读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在反复诵读训练中,感受月亮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好。
2、通过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小外甥和“我”说话时的动作、神情(如绘声绘色、闪闪发光、现成的童话故事等),结合说话的内容,来体会小外甥爱幻想、富于童趣的特点。
(3、有感情分角色朗读,内化文本语言,感受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
(3)抓住末节中的省略号,引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去尽情地想象关于月亮的,关于星星的,关于大自然的一切美好的东西。
(4)小结。
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回顾,引导学生领会大自然的月色在文中所以会如此的美好,是因为文中的小外甥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来看这个世界的,是用一颗纯真的童心来反映这个世界的,从而激励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学着用一颗童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三、拓展延伸。
(1)在诵读文本中关于月亮的诗句后,可引导学生主动去搜集描述大自然山、水、风、雨、春夏秋冬的诗句,培养浓厚的主动积累的兴趣,并在班内开展一个古诗诵读交流会。
(2)内化语言,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展开幻想 的
望月 的月亮
一颗童心 的
《望月》说课稿3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是xx小学的音乐老师xx。我今天给大家展示的是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材第二册第七课《望月亮》。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望月亮》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儿童歌曲。歌曲为 3/4 拍子,五声宫调式,四个乐句组成。全曲节奏平稳,旋律优美、起伏流畅,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但是这节课的内容和其他单元课的内 ……此处隐藏14409个字……,万物皆有情”的道理。
本课主要是以孩子的眼睛看月亮,月亮的美是一种奇妙的美,幻象的美。可以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在这里设置读写结合训练恰恰能为《习作7》做好铺垫。
二、“有机整合”说目标
学情分析;五年级下册的学生是步入高年段的第二个学期,学生默读有了一定的速度;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描写月亮的语句和诗句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文字的熏陶和感染。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综合单元目标和教材文本的分析,学生认识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见灯片)
三、“结合年段”说学法
考虑到高年段阅读教学的特点,在进行《望月》一课的教学预设时,我的理念是充分挖掘文本的情味、韵味和趣味,主要采取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表演法、探究法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赏析中感受“月光之美”、在拓展品读中沐浴“古诗之美”, 在迁移创作中放飞“想象之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培养学生懂得欣赏美的情怀和学会表现美的能力。
四、“板块推进”说教学流程
下面,我开始说教学流程。我把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的1-13自然段;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的14-21自然段。
第一课时,我将分四个板块完成,分别是:在聊天中相遇——走近月亮;在读书中相识——整体感知;在品析中欣赏——“月光之美”;在赛诗中沐浴——“古诗之美”。
第一板块:在聊天中相遇,走进月亮
在导入环节中,引导学生围绕“看到月亮会联想到什么?”的话题谈话,创设了一种喜爱月亮的课堂环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板块:学生在读书中相识——整体感知
此板块分为两部进行:其一,检查预习,初读课文。其二、整体感知。
《课标》要求高年段的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于是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中,我特别关注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我是这样引入:课文写谁望月?除了写他们望月,围绕月亮,他们还干了什么事情?
带着两个问题让学生自由读,指导抓住事件的要素来进行概括大意,达到训练的目的,体现高年段的学段特点。
第三板块:在品析中欣赏——“月光之美”
学习课文的第2自然段,在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中,我通过“抓关键词句品情意,图文对比品语境”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感受“月光之美”。
在“抓关键词句品情意”环节中,我抓语句中“安详、镀、跳动、伸展、起伏”等关键词,主要着眼于朗读的指导与训练,通过“品读析情法”、“感悟鉴赏”等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进入语境。例如:
(1)抓“安详”悟情思
我是这样导入: “安详”本是形容人的神情的词,一种温和、从容不迫的神情,你在什么人身上看到过这种安详的神情?
用在月亮的身上,让我们感觉到什么呢?
这样的用词有什么好处?
通过这样的品析,我们就感受到这就是作者藏在文字里的一处微妙而美好的情思!
(2)抓“镀” 品表达
①给“镀”组词,抓偏旁理解本意。
②给“镀”换词,思考:用“镀”来表达有什么好?
通过反问,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到月亮不仅自身很亮,很闪烁,有金属般的感觉,同时也让周围的事物附上了光芒。让学生的画面丰富起来,闪烁起来。品出作者用词表达的精妙。
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朗读。
(2)“图文对比品语境”
我出示一副月夜江色图,旁边配上第2自然段的第2、3句话。
①先让学生对比欣赏,说说欣赏的是图还是文字,为什么?文字美在哪?
②引导学生抓住“跳动、伸展、起伏”等词,品出这些词语让景物动了起来,赋予了它们生命,让我们欣赏到了这样一幅动静相宜的月色图,体会到月亮摇身一变透出的灵动的美。
让学生在图文对比中感受到是语言文字所创设出来的奇妙的语境,让这个月亮是如此的灵动。同时渗透写景的方法指导:写景就应抓住景物的特点,关注动静结合的画面感,而作者用拟人的写法巧妙地把自己情思融入其中,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四板块:在赛诗中沐浴——“古诗之美”
“分类品析体情结,补充背景入意境”(精读指导学习课文3-13自然段)
课文赛诗部分共出现了6句诗句,这些都是古诗,都是旧知,怎样上才能避免陷入解释诗意的旧框框之中,上出教学的实效与广效?我是这样思考到:
高年段《课标》要求学生能在诵读优秀诗文的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所以“入情景、体情结”让学生喜爱月亮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于是,我采用“分类品析,补充背景”带领学生一起去感受。
在感受古诗句中月的深刻含义之后,由省略号引入,扣住涉月诗句,采用表演法,让我和学生分别来扮演文中的“我”和活泼聪颖的“小外甥”,充分调动自己的诗句积累,进行“赛诗”。这样不仅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而且使他们对中国传统的月文化产生了积极探索的愿望。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为课文的14-21自然段,我分为两大板块进行。
第一板块,设境研读,深思(学习14-20自然段。)
聚焦“月亮像什么?”,从三步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思考。
首先是“月亮像什么?”学生找出小外甥想象月亮的相关语句,具体交流小外甥是如何抓住月亮的特点来进行想象,利用多媒体的课件演示,引导学生了解月亮变化的特点,历经“合理联想”、“大胆想象”的过程,来说说“月亮像什么?”而后,指导学生朗读,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
其次,找出文中描写小外甥的语句,划下来,体会文章表现人物的方法。通过交流、汇报,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来感受小外甥的聪明、活泼,指导学生抓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生动的描写,这样写出的人物才能生动传神。
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通过分组读体会人物之间的心里感受;师生分角色读,加深理解;全班情景朗读,在情景中理解“绘声绘色”,指导学生感受理解“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的道理,升华情感。
第二板块:疑问为核心,练笔(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聚焦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继续引导学生质疑,寻疑探究。重点抓住“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一句,提出问题“如果把省略号改成冒号,你会写些什么?” 先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深化体会“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鼓励学生真实的表达自己对月亮的情感。进而,抓住文本空白点练笔写一写。
五、说板书
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思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内容和教学思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附板书体现了学法的渗透。
25 望月
江上之月 诗中之月 想象之月
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