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生写作 > 记叙文

端午节记叙文

时间:2025-03-13 09:50:47
端午节记叙文

端午节记叙文

相信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尤其是在作文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记叙文,记叙文是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那么你有了解过记叙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节记叙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节记叙文1

端午小长假就要来了,同学们你们在享受假期带来的愉快时,有没有想过端午节的由来?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

很多同学了解到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屈原被奸臣所害被放逐汨罗江附近,在五月初五这天他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当时的皇帝觉得应该在全国上下为百姓树立一个忠君爱国标签,所以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无论是吃粽子还是划龙舟都是和屈原有关。

其实,自古以来,端午节就有吃粽子划龙舟等节日活动。端午节划龙舟最初是在百越地区出现兴起的。百越地区就是现在长江以南的地区。那里的人民崇拜龙,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崇拜龙图腾的部族都会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他们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除了以上传说或考究,现在有些地方还保留了端午节是为纪念伍子胥和曹娥的说法。

至于哪一个是端午节真正的由来已经不重要了。对我们来说,无论纪念谁,我们都不要忘记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屈原的爱国精神,曹娥的孝道。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纪念。

端午节记叙文2

端午是我国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相传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天当作节日,有的吃粽子、龙舟竟渡等风俗。

但是,现在的社会端午节不在是吃粽子这个传统风俗了,发短信祝福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你听,妈妈的手机响了,哦,原来是有人发短信了。

我迫不及待冲上前去,打开手机看到的内容是:

“送你热腾腾的粽子:我以温柔的叮咛做馅,宽厚的包容当叶,调以真诚的祝福,再用祈祷煮水,吃出一年好运气,提前祝你一生好福气!端午节快乐!”

看了以后觉得这个短信不仅有趣还很温馨,让人读了心里暖融融的。随即妈妈也发了一条过去“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祝你端午节快乐!”哈哈,这短信是我帮妈妈发的,这个短信很富有诗意。

现在发短信以经成为一种时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短信都很有趣,而且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是很好吗听,铃声又响了,准是又来短信了。赶紧去看哦!要说我端午之所以这么快乐,都要感谢这些短信啊。

呵呵,最后我也送大家一条短信:“五月莺歌燕舞日,又到粽味飘香时,片片苇叶片片情,天天拥有好心情,几枚红枣几颗心让你开心又顺心,钞票有如粒粒米,包在一起全归你,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记叙文3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听到这首童谣,一定会想到端午节。今天,我就来讲说说端午节吧。

一般人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也有一些人认为是为了纪念自杀后,被吴王投入江中的伍子胥。总之,类似的传说五花八门,但最权威的说法是纪念屈原说了。据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每年这一天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草的风俗。其中赛龙舟最有特色,那争先恐后的激烈场面就像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一样,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

因为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端午节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今天它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就拿我们重庆来说吧,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挂上菖蒲、艾草,听老人说这样可以辟邪消灾。各家各户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着浓浓竹叶清香的粽子,是我们孩子们的最爱。枣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个个引人垂涎三尺呢!还没等粽子出笼,馋嘴的我早已踮起脚,准备大吃一场了。

我在网上查了查,知道了我们中国的民族传统节日还有春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清明节等,并且知道了这些节日的来历和纪念方式。我为我们悠久的中华文化而自豪!

端午节记叙文4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听到这首儿歌,让我想起了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它广泛流行于汉、壮、布依等民族地区。

据说端午节的来历是这样的:曾经有位诗人,名叫屈原。当自己的祖国被占领时,他无比绝望,于这年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楚国人民十分悲痛,用种种方式来追思他,我们吃粽子、赛龙舟,据说都是为了怀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说起吃粽子,那算得上是最主要的习俗了。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粽子的传统形状为三角形,也有长方形的。一般根据其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在粽子里撒上白糖,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除此之外,端午节的主要活动当属赛龙舟。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从那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举行龙舟赛来纪念他,借划龙舟驱散江中的鱼蛟虾蟹,以免吃掉屈原的遗体。

端午又称重五,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记得小时候,妈妈用具有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系在我的手腕和脚踝上。听说这叫长命缕,也许戴着便能“长命百岁”吧。不过,现在这个习俗已不常见了。另外,在一些较为传统的家庭中,还要插“五端”,包括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我猜这些东西和辟邪有关。

总之,端午节是一个有趣的传统佳节!

端午节记叙文5

这些习俗都有特殊的含义,让我来介绍给你们听吧: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和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艾蒿、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所以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 ……此处隐藏3692个字……师。她是我在中学时代唯一怀念的一位女教师。那年她大概二十岁或稍大一点,而我们也只有十三四岁的模样。她用她那不远与我们很多的青春把她的课讲的生动多彩,绚丽多姿。那时候的我们,把上她的课认为是件很享受的事情,常常是她走后我们还犹意未决。用现在很流行的话说:我们都是她的粉丝吧。她大概把她的青春与喜悦都融入了书本与课堂上,那时她刚刚新婚不久。

十三岁的端午节,节日里有她。大概是那天里的第二节课程吧。她拿着书本爽步进了教室,环视了下我们朗生道:“过节了,你们都是怎么过的?都出去踏青了吗?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吧。”于是乎娓娓道来:早上她与爱人去踏青。当时对她爱人称谓记得她是很含糊的带过的,具体的词汇我已经忘记了,对于十几岁的我们她当时一定是很慎重的斟酌了她的用词吧。。。。。。两个人出去的时候看到弄堂口的一棵数,枝叶茂密,很是茁壮,而后他们去了山上桥边。许久后他们原路返回弄口,随之而来的是愕然......

直至今日她当时的表情犹在眼前:两手支着讲台,倾身问我们“你们说我们看到了什么?”不待我们的回答她竖起一只手指:“一枝孤零零的树干,同学们,每年都有这样的一个早上,每一天都有这样的很多很多的树,它们被人们肆意的践踏与撕扯着,你们也加入了吗?现在有没有一点内疚呢?”下面的我们一片悄然,当时我心虚的想:不是你们五十五人也与我一样做了刽子手吧?

当时她还说了很多,因为年代的久远已经很模糊了,只记得此后的端午节我不再去掰树枝……

时光流转,转眼我已近不惑之年,女儿也已到了我当时的年纪。今晨女儿去踏青,我醒来时她已经回了,窗上是树枝,地上还有很多未用尽的枝条。不禁心中一疼,似我是那多年前老师弄堂口的柳,身上有着隐隐的被撕裂的痛……

女儿,是你的老师们没有给你讲过这样的故事吗?

二十几年过去了,许多的往事多已经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可那个端午节,那棵孤零零的树干却一直留在了记忆的最深处。那位老师也许早就忘记了,也许她永远也不会知道她那天是怎么影响了她的学生的。她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留在了每一年的端午节,那里有着一个学生对她的怀念与祝福,还有着丝丝的敬畏……

愿每个老师都能象她一样为他(她)的学生讲述这样的故事……

端午节记叙文13

今年的端午节也就是农历五月初五又到了!

大家都知道的端午节可以赛龙舟、吃种子。可我今年却过的不一样。

早晨我睁开了眼睛,闻到弟弟在吵闹的声音。走出来一看,他们正在吃种子呢!我迫不及待地刷完牙便抓起一个种子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中午十二时,我和弟弟去洗“健康澡”。不一会我和弟弟在水中打起了“水杖”。

……

虽然我家没有挂艾草。但我过了一个有趣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佳节,相传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的。这一天有许多风俗习惯。

悬菖蒲艾叶。这天一清早,奶奶将乡下带来的菖蒲艾叶挂到了门上。我很好奇,就问奶奶,奶奶告诉我,这是为了驱瘴,艾叶有药用功能,驱蚊子、苍蝇,净化空气。原来,端午节还有这些习俗呀!这下我知道了。

吃粽子和黄鱼,到了中午桌上突然多了几样平时少见的东西——粽子、黄鱼。我很奇怪地问奶奶:“今天又不是过年怎么吃粽子呀?”奶奶笑着说,“今天是端午节呀,所以要吃粽子和黄鱼。据说这天人们把粽子裹成尖角形投入江中,尖角形能吓跑鱼虾,里面的米能喂饱鱼虾,它们就不会去吃屈原的尸体,这是人们对屈原的敬爱。”现在我才知道吃粽子还有这讲究。

赛龙舟、挂香囊。晚上看电视我还知道端午也有赛龙舟、挂香囊的习俗,坐在一边的妈妈告诉我:“相传当年屈原跳江以后,人们舍不得屈原,纷纷驾船竟相赶去救屈原,一会儿工夫就看不见了,后来,人们就用这种方式来纪念屈原。另外,人们还用五色的线缠绕香囊,有驱邪、保平安的美好愿望。”

啊!端午节的习俗可真丰富呀,听说,端午节的风俗已由湖北省为代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我真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

端午节记叙文14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吃粽子,龙船下水喜洋洋。”这首儿歌,让我想到了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当然要吃粽子啦!前一天晚上,妈妈就把粽叶煮好,糯米也放在水里泡着,这样煮出来的粽子才会更香更Q弹。第二天一大早,妈妈就包起了粽子。我很好奇,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包了起来。我轻轻地拿起一片粽叶,把它折成圆锥形,然后把糯米放进圆锥形里,接着把多出的粽叶折过来,盖住糯米。看似简单的动作,我做起来可困难啦!糯米总是不听话地从各个方向跑出来,我用了好几片粽叶,才好不容易把糯米裹严实。为了让淘气的小糯米老实点儿,我用棉线把粽子结结实实地缠了好多圈,最后还给它系了一个蝴蝶结。我把亲手包的粽子捧在手心里仔细地欣赏着。呀,它就像一个“大肚子将军”,因为浑身缠了好多线,仿佛被五花大绑似的,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就连平日里一贯严肃的爸爸也笑得合不拢嘴。

开始煮粽子了……还没出锅,幽幽的清香就已经飘满了整个屋子。我迫不及待地捞出一个,沾上白糖,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那味道真是绝了!此时,我发现我包的“大肚子将军”没有人眷顾,那么就由我亲自出马来“消灭”它吧!哈,味道同样很棒!

端午节,真有趣!

端午节记叙文15

记忆中的家乡,是美丽的、热闹的,是令人回味的、是令人不舍的。家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物,都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柜台的日历上,告诉我,今天,是五月初五。

记忆推开了时光之门,我又回到了那个农家小院。传统式的锅炉上,冒着缕缕轻烟,爸爸拎着一箩筐洗净的艾叶,妹妹拔弄着精挑细选出来的糯米,妈妈坐在庭院的小桌上,把糯米轻轻地放进一个用艾叶精心做成的小窝里,然后包好,捆紧。

这是家乡的习俗,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吃粽子咸蛋,赛龙舟,舞狮虎,俗称“端午节”,以此来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又是一年端午,虽然已经离开了那个农家小院,但耳畔也依稀能听到那熟悉的水波声,也能依稀看见那熟悉的狮虎样,也能闻到那沁人心脾的糯米香!

《端午节记叙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