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唯一的听众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唯一的听众的教学反思1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兴趣。教学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阅读经验了,足以掌握写人文章的方法了。因此,课堂上学生的确是在实实在在实践着,他们用笔批注着老教授的语言、神态、动作,“我”的心理描写,并或多或少地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学生精彩的批注,并及时表扬,对其他学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我及时进行了肯定与点拨,强化了学习行为,努力体现了六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
当然,在巡视中过程的评价是否对学生思考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造成学生的思维断路,这也是今后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二、尽力使学生在朗读中提炼内涵:
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这几种朗读形式交替使用,力求丰富多样,与教学需求密切联系。思考划批时用默读;自由读易于打开思路;齐读增强气势;配乐读渲染气氛等等。本课默读时学生能安静画批;指名读前学生带着体会可以自由自在地朗读;最后的部分,全班齐读,把气氛推向了高潮;孙舒悦朗读,是本课的亮点,打动了每一个同学,每一个听课的老师,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在郭烙榕同学朗读不够完美时,我及时范读,并让她再读,能让孩子们在本课的朗读中,明确了不同人物,有不同的口吻,应该用自己的声音去努力塑造人物形象,做到了一课一得。这种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既给了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三、大力使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
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重点突出了,又无遗漏,学生在阅读时,除了汇报对老教授的特点品质以外,也谈到了我成功的原因,即:不能获缺的是自己的努力。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更感兴趣的是小提琴手的变化,所以,当大家交流时,很多学生都谈到了“我”的变化,而我没有打断他们的发言,在寻找到合适的机会后,我指出了应该先找到老教授的描写,谈自己的体会。于是,学生抓住了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谈出了不同的体会,老教授是高明的教育家,她没有给予“我”任何琴技上的指导,但给予了我源源不断的信心与勇气等等这样精彩的言论。在此基础上,我总结道:“我们作为读者,都为文中的‘我’由衷地庆幸,他遇到了伯乐,这位老教授外表优雅,有艺术修养,有学者风范。她真诚无私的帮助给予了我无限的信心和勇气,让我最终爱上了小提琴,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老师也希望咱们班的同学们拥有自己的最精彩的人生舞台!”师生作为共同的学习者,用丰富多元的理解构建了本课的精神家园。
四、在课后延伸中做到读写相结合:
学语文是给了更好地用语文,课内的学习结束了,让学生把感悟到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启发道:一句温情的话语,可以给人心灵上的抚慰,一个善意的眼神,可以给人增添力量,催人奋进,在你的生活中,可曾有令你心动的话语,善意的眼神?用你的心去品味这些意味隽永的人生哲理吧!把它作为生命中美好的一页记录下来。
纵观本课阅读教学,除了以上思考外,我认为学生的发言面不够广泛,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导致课堂气氛不理想,略显沉闷。有的地方教师牵的痕迹还比较明显。今后,我还要深钻教材,提高设计水平,在40分钟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艺术,使阅读教学不断进步。
唯一的听众的教学反思2《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通过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能走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的故事,告诉人们:默默的关怀、真诚的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够帮助一个孩子树立起自信心。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及其内涵。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诵读中体会作品的美感。首先,我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其次,要求学生流利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第三是仔细品位,争取做到声情并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升华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恰当的诵读指导,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我还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体验。本文故事性强,又涉及音乐,通过引导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伴奏中,表演课本剧,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演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本课例以“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串起了读、品、悟、说、写的心智活动,教师富含激励、赞赏的语言,将文本中的因激励、赞赏而走向成功的故事演绎得异彩纷呈;将40分钟的课堂演绎得个性飞扬。
一、这是一节“生本”的课
整节课,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学而教。课堂中,教师几乎没提什么理解性的问题,只是让学生自主去读书、去思考、去探究、去感悟、去讨论、去表达,真正体现生本的理念,实践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读”方面,让学生自主读,自由读,读得充分,读得有层次,读得有效果。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美读、赏读后,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审美的享受。
二、这是一节“生动”的课
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本节课上,教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
情感熏陶、自主感悟、自由表达”的语文学科个性。教师以饱满的情绪,热情洋溢的鼓励性语言,引导学生学得兴致盎然,谈得津津有味。教学中,适度适时的多媒体课件的辅助运用,美妙的音乐也为课堂增色不少。教师活化教材,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学习,使课堂焕发出了活力。
三、这是一节“生态”的课
“生态”的课堂就是和谐的课堂。本节课上,“生态”性体现在多方面:
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课堂上,教师除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之外,在关键处点拨,问题之间过渡,重点之处强调,思路阻塞处沟通 ……此处隐藏11223个字……。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而教师应当适时去挖掘孩子的潜能。本节课在老人“平静”神态环节的设计中,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学生有能力通过联系上下文去体会老人“平静”眼神中所包含的意义,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能够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孩子们有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解读,“这眼神中包含着对作者的鼓励”、“这眼神中包含着对作者的期盼”、“这眼神中包含着对作者的肯定”、“这眼神中包含着对作者的赞许”……这一句句话从孩子们的嘴里迸出,让我看到了思维的火花在碰撞。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能够将读书、品悟与想象相结合,合理设计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的心理活动,将会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会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出老人那无声的力量对作者的巨大影响。如果再讲这篇课文,在对老人“平静”神态的解读的处理上,我将在原有环节的基础上,实现读书、品悟与想象相结合,设计小练笔如下:
请学生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的心理活动。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的时候,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都在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唯一的听众的教学反思13本文的重点是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
一、引导学生回忆写人文章的学习方法
学生默读,画批人物的言、行、神。
(主要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次要人物:心理描写。)
二、重点交流
1、品味老妇人对“我”讲的话,想一想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体会每句话的含义:
通过研读使学生明白:听到了“我“糟糕的琴技,老妇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尊重和理解。她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鼓足勇气。
这种善意的欺骗是一种真诚的鼓励。主动做听众,这是对我练习琴技的一种无言的督促。而我也从一开始的灰心,到现在有了信心,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转变啊!这正是由于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再让学生把不同的人物的口吻读出来。
老人的语言是真诚的,作为一个自称耳聋的音乐教授,她鼓励、帮助我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平静、深沉、明澈的眼神。也就是神态描写。
2、找出老教授的眼神描写,重点交流。(三次“平静地望”):
⑴当我拉出像锯床腿的声音时,她的平静,给我勇气和力量,让我毫无顾忌的大胆练习。
⑵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天去练琴。她的平静,鼓励我不断努力。
⑶当我渐感奏出了真正的音乐,她的平静,体现了对我更高的要求,告诉我不要满足,继续提高。
3、解决学生的问题:
⑴为什么不拆穿这个谎言?
联系《我看见了大海》,因为这体现了老教授教育方法的独特,她并没有给予我琴技上的指导,只是给予了我最宝贵的信心。其实老教授的“不教而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啊!
⑵为什么当我在成千上万的观众面前演出时,总是忘了那唯一的观众?
表达了我对老教授无限钦佩,敬仰之情。是她的循循善诱,积极鼓励,真诚无私地帮助,使我树立了信心,刻苦练习,最终获得成功。
当最后总结时,我们作为读者都为文中的“我”感到由衷地庆幸,他遇到了伯乐,这位老教授外表优雅,有艺术修养,有学者风范。她真诚无私的帮助给予了“我”无限的信心和勇气,让“我”最终爱上了小提琴,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
老师也希望六⑴班的同学们拥有自己的最精彩的人生舞台!全班响起热烈掌声!
唯一的听众的教学反思14我很喜欢《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故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汤姆和蓓琪迷失在岩洞里的情景。漆黑的岩洞中,和蝙蝠做伴,连泉水滴落到岩石上都心惊肉跳。要是我迷失了,一定会大哭不止。而汤姆却不害怕,静静等待最后一截蜡烛的燃烧,他明白,那截蜡烛并不是他的生命,他会比蜡烛活得坚强,坚定重生的勇气,他还有一个比他害怕百倍的女孩要照顾。
他临危不惧,所表现出的毅力更是值得我的深思和学习。马克.吐温丰富的想象力勾勒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令人捧腹大笑的结尾后面,蕴藏的才是内涵,比故事本身更深奥的东西。由此联想到,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生.活中十分重要。特别是在汤姆索亚和贝基迷路,被困山洞中的这段。这时的汤姆索亚和贝基已经没有什么东西了,只有一些蜡烛、一点点蛋糕和山洞中的水而已。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如果是我的话,一定会十分害怕、觉得伤心无助,整个人都会崩溃的。但是当汤姆索亚面对这样的环境,虽然他也十分害怕,但是他并没有表现出来,而且一直安慰贝基,从来都不表现出自己消极的一面。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没有放弃自己生存的希望,用尽各种方法,去前方探路,寻找出口,挽救自己和贝基的生命。这里表现出了汤姆索亚对自己生命的珍爱,对生活的希望。它告诉了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永远不要放弃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全书幽默风趣,却表现出了一个的人生道理,那就是珍爱生命。 《汤姆?索亚历险记》作为儿童文学上的名著,不仅受到许多儿童的爱戴,也被许多大人所喜爱,据说当时在当地的受欢迎程度足以和现在的《哈利?波特》相媲美。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并没有用极其现代的奥斯卡方式──战争+爱情来表现不平凡的文学,而是以儿童文学的方式给人送来精神上的食粮,由此看来,他不愧为“文学史上的林肯”。
唯一的听众的教学反思15《唯一的听众》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文章通过对老人的语言,神态的变化表现了一位知名的音乐教授对“我”的真诚无私的帮助,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
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学生在阅读时,除了抓老教授的特点外,还要分析我成功的原因,即:不能获缺的是自己的努力。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较注重对“我”成功原因的理解,而忽略文章整体把握,课堂教学形成“挤牙膏式”,没有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理念。
通过教研,特别是校长讲《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备课要深:要深钻教材,研究学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需要培养的能力。
2.课上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个典型例句。
3.培养学生情感生活的体验。把对生活的体验准确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并表达的清楚准确,语句通顺,情感真挚,富有感染性。
4.组织教学要力求调动多数学生的学习欲望。真正实现学生是可点燃的火把,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乐学者,而不是苦学僧。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