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生写作 > 教学反思

组歌教学反思

时间:2025-03-13 09:54:11
组歌教学反思

组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组歌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组歌教学反思1

在本课教学中,我本着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与理念,尽量给学生创造参与各种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我觉得在本节课中做得比较满意的是:1、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不论是猜一猜,提问题,还是自己探求算法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些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2、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并注意算法的优化。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交流各自算法的机会,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有效途径;但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低,在学生提出多种算法后,我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推荐一种对大多数小朋友来说普遍适用、易于接受的方法,即:算法优化。

同时,在教学中也有自感有些地方不尽如意,需要改进。1、要加强生与生之间的评价。整节课中多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赞赏,学生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时不那么积极。2、小组间的合作差异性较大。在小组讨论中,发现有一部分只当听众。3、学习的书写习惯方面,如:列竖式时应更规范,画横线应用尺子画等。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还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中提供小白兔和小黑兔拔萝卜的情境,目的是从中引出加减法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尝试列式计算,并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探索交流加减两位数的不同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出算法多样化和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另外,在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过程中,初步引出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这是一种重要而又易被学生接受的计算方法,它是学生学习笔算的开始,也是以后学习多位数笔算加减法的基础。

组歌教学反思2

《组歌》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佳作,作者纪伯伦。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预设一个课时讲完。我最初对这篇文章的处理原则是:朗读为主,稍作点拨,点到为止。本文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作者在抒情的同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在《浪之歌》的教学中,我预想体现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尽全力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主宰课堂的主人。但最大的感受还是感觉设计课的时候想达到的效果和真正通过上课达到的效果的差距比较大。分析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自己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了解不够充分,另一个原因自己对各个教学环节设计不够科学,文章的美感没有通过入情的朗读体现出来。

《雨之歌》是纪伯伦先生具有代表性的诗,我却忽略了最重要的问题——对诗歌意象的重点讲解。预设问题时,也没能本着循序渐进的手法,让学生一步步领悟出“雨”的形象。在通读几遍课文后,考虑课堂时间分配问题,就匆匆设下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雨”的形象,问题的难度比较大,却没考虑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行文用句方面有何不理解的地方。

现在想想,将教学的环节相对调,让学生们在美读中品味情感,领悟意象,效果应该会比这节课好很多。反复地美读课文,学生们会逐步体会出,作者笔下的事物,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这样就能感受到“浪”的一个博爱形象,一个世界万事万物的守护者的形象;和“雨”的一个奉献者形象,一个传递爱的使者形象。更能深知作者是一个有着大爱的人,如此课文的主题便突显出来,情感自然就能不期而至。

组歌教学反思3

本文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作者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尽全力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主宰课堂的主人。当然,最大的感受还是感觉设计课的时候想达到的效果和真正通过上课达到的效果的差距还比较大一些。分析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学生准备不够充分。另一个原因感觉自己对教学环节不够熟悉,对词语的推敲不够到位等。

组歌教学反思4

《哪吒闹海》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了哪吒为民着想,不畏强暴,大闹东海,制服东海龙王父子,使人民又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本篇神话故事是学生众所周知的,特感兴趣的文章,理解起来不是很困难,我将重点放在了训练学生的能力上面。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教学这篇课文,我采用了以指导朗读为主的教学方法。

1、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我紧紧抓住一个"闹"字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在板书课题之后,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通过齐读解课题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将问题总结为三个:哪吒为什么要闹海?哪吒是怎样闹海的?哪吒闹海的结果怎样?通过朗读,学生体会到东海龙王父子的可恶,也会体会到哪吒为民着想,敢于与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标出重点词;“称霸一方”、“作恶多端”、“兴风作浪”、“治一治”、“出一口气”,通过观看动画让学生理解“称霸一方”、 “兴风作浪”,我指名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要求学生边读边感悟,引导学生可以用语气,也可以用手势来加强朗读表现力,但一定要让听的人感受到龙王父子的“恶”和小哪吒的“勇”。通过朗读,学生不难感悟出“闹”的原因,最后让学生归纳说说哪吒闹海的原因,则是水到渠成。通过朗读,学生已经了解到了“闹”的原因,于是,我有设置悬念;小哪吒又是怎样闹的呢?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边读边思考。老师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放手让学生充分自渎,圈画出关键词语,弄清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接着,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小哪吒闹了几次?每次又是怎样闹的?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由学生自己评说。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描写哪吒机敏、果断的一系列词语要读出气势来。这样安排,不但训练了学生口语交际,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感悟。同时,总结出学习方法。让学生运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同桌学习第三自然段,自学第五自然段。最后一段,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体会“胡作非为”这个词语的意思,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弄清哪吒闹海是为了整治恶人,让老百姓过上太平日子,进一步感悟哪吒敢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2、学习语文是为了运用语言,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圈画出关键词语,让学生注意用词的准确。如“跳进”“取下”“摆”“掀起”“摇晃”“机灵”“一闪”“躲过”“气冲冲”“举枪便刺”等,强调这些词语也是为了方便学生更好的记忆,复述课文时能尽量运用书上的原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多次抓住了文章中的“留白”,想象说话,让学生学会创造性的复述。

组歌教学反思5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外聘教师公开汇报课活动,通过我精心的准备以及刘老师和全组同事们的热心帮助,我顺利 ……此处隐藏4453个字……

发现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自然美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时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教学思路。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组歌教学反思13

一、教材简析

《南海上的明珠》是西师版第七册的一篇写景美文,语言生动优美,富有韵律,而且具有较强的画面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课文抓住了海南岛“富饶”和“美丽”两个特点,用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南海上的明珠——海南岛,表达了作者对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学重难点:抓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效迁移,读写结合。

二、找关键词,理清行文顺序,理清课文的结构。

提问:南海上的明珠指哪儿?海南岛。

结合课文,你打算用哪个词概括它的特点?

先抓住中心句中比喻的修辞手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南海上的明珠”的理解;并展示海南岛的地理图片,让学生对海南岛的地理位置有个大致了解。接下来,由中心词“富饶”、“美丽”提问。说说“富饶”、“美丽”的意思。

课文里又是怎样给我们解释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后面哪些段落写的是“富饶”?哪些写的是“美丽”?

精讲第二段,抓关键词,悟学习方法:

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的第二段,思考:作者写海南岛“富饶”抓住了哪两个特点?

抓住该段的总起句,在“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上展开学习。

提问:本段哪些地方能读出这样的特点?

自学三四段,抓关键词,熟悉学法:

刚才我们用抓关键词语的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下面请孩子们自学三四段,主要解决两个问题:①写海南岛的“美丽”,作者抓住了哪两个特点?②围绕这两个特点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圈画出来。在你喜欢的景物旁边作上阅读后的批注。

学生能较容易找到写海南岛“美丽”时的总起句,其中也有两个特点“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在批注交流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海南岛的“美丽”,然后带着这种喜爱、赞美的情感来朗读,这样使得对文段的优美语句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和体会变得容易。

三、什么是关键词语?

我认为就是指能体现一篇文章的中心意思的词语。它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如能抓住关键词句,就好比抓住了文章的纲,能把整堂课串起来,会使整堂课的阅读教学眉目非常清晰。学生理解起来也会非常容易,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堂课教学中我先引导孩子找关键词,以第一段中的“美丽富饶”统领全篇,再具体体会2-4自然段海南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其间注意引导孩子在每段的总起句里抓关键词,感受文章层次的清楚,结构的严谨,从而为读写结合,仿写作文打下了伏笔。

另外,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采取让学生找关键词语进行批注学习课文内容的方法上,学生还不能离开老师的引导准确独立地学文。怎么让学生学会抓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呢?我总结出五个要点,即:一、老师在讲课之前要对教材、学生情况进行分析,设计出一条主线。二、依情定教,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三、紧紧围绕关键词语进行教学设计,并以此来突破重难点,读懂课文。四、跳出课文,巧设练习,内化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五、板书设计要突出关键词语。当然,这仅是我一时管见之得,方法还有待加一步改进、完善。

四、结合旁边的批注理解课文内容,

将批读点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抓住这一重点,在孩子充分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批读点进行思考,简单清晰的就能让孩子了解文中各个总分关系的的联系,划清层次。

研究好旁批的教学点,用好不同批读文中的旁批,才能更好的让学生体验与文本与编者与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体验开阔视野,从而产生新看法的过程。这也是我在学习今后的批读文时需要更加关注的内容!

组歌教学反思14

活动进行得有趣,孩子们快乐,老师感觉有劲,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分析其成功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教师的巧妙引导。在倾听乐曲后,教师提问:听了乐曲后,谁来说说你的感觉?龙卢皓小朋友举手回答:我听到第一段和第三段是一样的,感觉像是解放军叔叔在走路,很精神的,第二段感觉很温柔。一下子把乐曲的性质说了出来。看他说得这么准确,而其它幼儿还有点似懂未懂的样子,我让幼儿再来听一听,看看你的感觉是不是和龙卢皓一样,在听的时候,你也可以把你的感受做出来。这样,在播放第二遍音乐时,孩子们的热情就一下子激发出来了,他们听出了三段音乐的不同,并且能够大胆地用动作来表现。

二是图形卡的巧妙运用。两张图形卡的运用,既帮助幼儿明确区别了ABA结构,知道第一段有六个乐句,第二段有四个乐句。而且还为进行节奏谱的练习打下了基础。在我出示节奏谱的时候,我问孩子们:你们看得懂吗?孩子们说看不懂。这时,我将第一张图形卡放到了A段的节奏上面,用手比划了一下,然后再问:你们看懂了吗?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图形卡与节奏谱表现的是一样的句子。我接着引:是的,只不过我们要用身体动作把节奏拍出来。于是,孩子们在图形卡的帮助下,很快拍出了A段和B段的乐句,并且能够跟着乐曲连续地拍下来,表现非常棒。

三是课前经验适度丰富。我利用日常生活中对比欣赏雄壮有力的歌曲与舒缓乐曲的播放,引起了他们对先前经验的回忆。再加上午饭、午点后让孩子们通过视频欣赏电影《闪闪的红星》和舞蹈《红星歌》,他们对此歌曲既不陌生,又不完全理解,只是从中了解故事中的主人公的聪明、勇敢、坚强的精神,体验了歌曲的特性,这为理解乐曲、听乐曲创编动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组歌教学反思15

这是一篇很适合朗读的文章,用纪伯伦自己的话说“我们活着只为的是去发现美。其他一切都是等待的种种形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是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因此纪伯伦的文章特别能带给人一种特有的美感。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这篇文章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以读为主:听读想象,默读思考,朗读悟情,品读欣赏。

在读中学生去寻找“浪”和“雨”的形象,在读中学生去寻找人生的启迪。最后引入《花之歌》、《美之歌》,让学生在音乐的配合下美美地读上一番。这篇文章在理解上并不是很难,但一节课要读完两篇文章以及拓展的内容又感觉时间比较仓促。今后在教学这篇文章时,仍需精心安排,把握课堂的节奏,在有限的时间之内,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

《组歌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