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观后感8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一个从没下过船的天才钢琴家,到底存在没存在过?
弗吉尼亚号,每次载两千名旅客,旅客们因为看到美国而雀跃,为了那没有尽头的城市而欢呼。
天才钢琴家1900是在船舱里长大的,没有去过弗吉尼亚号之外的世界。
弗吉尼亚号有一个繁花似锦的舞厅,1900就是在舞厅的钢琴上被发现的。1900也是在八岁这年第一次在这里无师自通的开始了弹琴。
一转眼,1900在27岁遇到了小号手马克斯,于是小号手作为叙述者给我们讲了他所知道的1900的故事。
马克斯上船是应聘而去,面试的时候,他一段即兴表演征服了招聘负责人,也吸引了1900的注意。
上船三天以后,马克斯和1900相遇了——那是一次浪漫的弹奏,治愈晕船的演奏。随船而动的钢琴,带着他们在舞厅里驰行,巨大的吊灯也随船而荡。他们那样自由,那样欢乐,无忧无虑。撞坏了彩窗,撞坏了船长的房间,也不过是被罚去烧锅炉。如此看来,弗吉尼亚号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乌托邦。在这里,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却能够享受到畅快的自由与轻盈。
弗吉尼亚号上不能没有音乐,一等舱需要音乐,三等舱一样需要音乐。上一秒人们还沉浸在音乐里,下一秒,只要有人喊出“美国——”人们就被拉出了音乐。一下子繁华散去,人去船空。所以,弗吉尼亚号上的生活,仿佛红楼一梦终有一醒,盛席华筵终有一散,周而复始。
马克斯总是试图给1900灌输下船的好处——名、利、房、妻子、成功。1900看透了这种永远在追逐的生活,他拒绝了。
万万没有想到,给1900种下下船意识的人是拉风笛的男人,他说,大海告诉他生活是广阔无边的。1900一直在思考“大海说的话”,因为他一直在大海上却不曾听到大海对他说什么。
斗琴是《海上钢琴师》的经典桥段。刚开始我纳闷,为什么第一首曲子要弹圣诞的曲子——啊,是因为欢乐,第一首曲子是欢乐的,1900虽然觉得莫名其妙,但他是真心喜欢音乐,他喜欢有人与他交流,就像他喜欢拉风笛的男人一样。他迷惑,他不解,但是他是高兴的,同时他希望对方可以高兴。我想,第一首曲子是1900最想跟在场的人说的——请高兴吧,就简简单单的高兴吧。
斗琴第二首曲子,1900听的泪流满面,他喜欢音乐,而且也喜欢对方,特别是他听出了对方音乐里的情感,全场只有1900听的泪流满面。他是那样的纯真与纯粹,他懂了对方。
我想是因为1900对对方的欣赏,他弹了对方的曲子,听一遍就记住,听一遍就复弹,已经把天赋显示出来了,而且点到即止,不做任何有侵略性的操作。他就是这样的简单,他以为他懂了对方,对方也可以懂他。却不知道,知音难觅!
斗琴第三首曲子,1900被对方的蔑视刺痛了。于是1900展示了惊人的琴技,仿佛暂停了场上的时间。令全场人包括对手目瞪口呆。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1900把点燃的香烟给了对方,他说,我不抽烟,你抽吧。
这个样子,很像周星驰《功夫》里面最后那句:想学啊,我教你啊。
这场斗琴,从始至终都是独角戏。1900没有接受挑战,也不接受任何所谓的荣耀。他不需要名利,他不需要荣耀,他把烟给了对方,等于是宣布了:我不需要,你所追逐的那些,我都不需要。
录唱片那里,1900第一次品尝到了爱情的味道。那首曲子,是他的心。在别人看来,那是一张唱片,在他看来,那是他的一部分,他的私隐。唱片公司的人说,不下船也可以有一切。我好想要这个双全法,让1900一直在,又可以让1900的音乐传出去。但是“世间安得双全法”,哪里来的两全啊!
1900唯一一次要下船,他说他要去听大海的声音。马克斯说他是为了那个姑娘,他畅想了下船后的1900的生活。他说:生活没那么广阔。
马克斯和拉风琴的男人有不一样的意见,一个说生活没那么广阔,一个说生活是广阔无边的。马克斯和拉风琴的男人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马克斯是一个普通的小号手,有点小聪明,但是他处处透出平庸。拉风琴的男人是被生活蹂躏过的。孤身一人,六个孩子只剩下一个小女儿。平庸的小号手说生活没那么广阔,是对的,因为生活毕竟会被平庸所限。被生活蹂躏过的男人说生活是广阔也没有错,因为生活到底没有打败他。
1900下船时,全船相送。我竟然反过来想了:全船下船时,大约1900送了每个人。所以告别之际,大家才会忽视:1900下没下船!
1900终究没有下船。
1933年,小号手马克斯下船。战后,弗吉尼亚号到了这个港口,小号手马克斯再次与之相遇,却是弗吉尼亚号要被炸毁之际,马克斯坚信1900还在船上。这个时候,1900应该是四十几岁了,毕竟二战结束是1945年嘛,弗吉尼亚号变成了人们口中的“医疗船”。
直到马克斯用那张唱片引出了1900,他告诉马克斯,当初没有下船,因为那座城市没有尽头。他说下船就没法演奏了。他问,你还吹小号吗?
马克斯哭泣,却不挽留。若是任何人恐怕也会拍晕拖走吧,费了那么半天的劲,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的挚友,马上就要死别,怎么可以不先拍晕拖走再说呢?
哎,1900到底是明白了“生活是广阔无边的”——没有尽头,看不到尽头。1900还明白了“生活没那么广阔”——下船就没法演奏了。
广阔无边的生活是真的,因为生活真的不像在船上那样无忧无虑,一日三餐有人做好,做错事仅仅是罚烧锅炉。
没那么广阔的生活也是真的,因为面对喜欢虐人的生活本尊,真的不可能再自由的演奏。再也没有随船而动的钢琴了,再也没有随心而奏的曲子了。
生活是那样的不可控,梦想是那样的容易被剥夺。1900对船外的世界从来没有过期待,所以,你如何让他放弃演奏,去与生活做交换?
生活是上帝的琴键,而1900只想弹自己的琴键。
很多人常常想能拥有自己的琴键,于是总想拿什么和上帝交换一下,用一时换一世,却总是蚀本。
1900早早的知道了自己的琴键在哪里,是什么样子,于是他没有期待,也不需要交换,他是自由的。
有人说1900不愿意走出舒适区,我想说,不过是因为他没有期待。他和生活是平等的。《庄子·养生主》有一句: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只有安时处顺的人,才和生活是平等的。因为安时处顺才不会对生活做无谓的期待,也不需要做蚀本的交换。
在广阔世间的我们啊,该如何找到我们自己的那艘弗吉尼亚号啊!在那里,我们没有期待,只有纯粹,只有自由。
1900,你真的存在过吗?那样自由而纯粹的存在过 ……此处隐藏12890个字……的四季如夏的地方。”
我想是这样,世上的人总在不停地奔走,在一个又一个的遥不可及之间,在存在与不存在之间,在世界与自我的迷宫之间,无时无刻不在奔赴着一个又一个的未知,或许抵达,或许无意义,可从未停止探索,可人生的乐趣不也恰恰在此吗。
很多所谓的遥不可及,只是因为没能去够够,很多所谓的无意义,只是因为没能坚持到底,而存在与否又有何重要,重在创造不是吗。
说得这么轻松,可是每个人站在与这个世界的连接点上,免不了常常产生迷茫无措之感,害怕很多事情无意义,害怕入世深了便丢失了自我,其实我们都和1900一样,渴望去看世界尽头的那片海,听海告诉自己生活是无边无际的,可是从窗口窥探,看到的却只是海底幽蓝的漩涡。于是那份少年意气便在一次次踌躇等待和迷茫失落中渐渐磨灭。
可有另一个声音告诉我——“悲观主义是一条绝路,冥思苦想人生的虚无,想一辈子也还是那么一回事,绝不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反而窒息了生命的乐趣,不如把这个虚无放到括号里,集中精力做好人生的正面文章。”
与其揣度人生的虚无,怅惘于很多的无意义,何不以紧迫的心情和执著的努力,把这一切追求到手再说?很多事情,只要不害怕失望,就会容易许多,事情想得简单,就会通透许多,只要走出自己心中的迷宫,或许就真的能够懂得那句——“世界不分内外的啊,这世界只有一个。”
最后的最后,我们终将释怀——“于是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8艺术创作,要靠想象力。这是一种生活阅历、知识经验与个人智慧的集中爆发,想象力越丰富,越独特,艺术品的魅力就越深厚,美学价值就越大。
可惜的是,可悲的是,很多导演的想象力太匮乏,以致于枯竭,只能走跟风、效仿乃至抄袭、剽窃之路,最终断送了自己的艺术前程。巴西导演Henrique de Freitas Lina/何林柯德弗雷塔斯林纳显然就是一位想象力匮乏的导演,其20xx年执导的电影Concerto Campestre/《乡村音乐会》全片缺乏独特的创意,全部情节都在观众的意料之中,摄影与表演也很一般。古今中外,遍地都是这种导演,他们的艺术之路不会长远。
意大利导演Giuseppe Tornatore/吉赛贝托纳多雷不是高产的导演,但就凭The Legend of 1900/《海上钢琴师》、Nuovo cinema Paradiso/《天堂电影院》和Malèna/《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三部电影,就足以名垂影史,也斩获了包括奥萨卡最佳外语片在内的多个大奖。这三部电影,均富有想象力。《海上钢琴师》斗琴片段里,因快速弹奏管弦乐史上难度极大的《野蜂飞舞》,俄罗斯作曲家Nikolai Andreivitch Rimsky—Korsakov/科萨科夫的名曲,导致钢琴发热,居然可以点燃香烟,这个创意十分独特,蕴含丰沛,穿透力十足。《天堂电影院》里,胶片着火了,小多多把老放映员艾费多从火海中救了出来,但艾费多双目失明了,不得不离开钟爱了一辈子的电影放映事业,这个创意颇具自嘲与揶揄意味,成也电影败也电影,生命就是如此地荒诞。至于《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全片亮点太多,几乎每个镜头都能直抵青少年的内心深处,性幻想、懵懂少年、人性的善恶交织、伦理的乖张与龃龉,这些元素都很电影,都非常适合电影这种艺术去展现。可以看出,吉赛贝托拉多雷深得电影之个中三昧,深知电影这种艺术之优劣短长,他的想象力来自才华。
如果没有横溢的才华,那只能靠勤奋与执着了。Steven Allan Spieberg/史蒂文斯皮格伯格的作品数量多,质量整体上不错,他的想象力就是来自坚持和执着。斯皮尔伯格和他那部不为人熟知的电影The Terminal/《幸福终点站》的主人公维克多山羊一样,在纽约肯尼迪机场滞留九个月,最终成功进入纽约市,实现美国梦,靠的正是信念与信心。在斯皮尔伯格心中,想象力只不过是最坚定的信念和最充足的信心。
日本动画电影大师みやざき はやお/宫崎骏,不但有才华,还有信念,所以,他能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宫崎骏的《千与千寻》,绝不是一部低幼动画片,任何年龄段的观众都能从中品咂出人生的真义。该片结构圆熟,动物们的灵异世界新奇但却不怪诞,日本人喜欢的公共大浴场宛如一个热水滚滚的城堡,去洗澡的青蛙们、澡堂内的侍女、锅炉爷爷(实则一只又老又大的蜘蛛)、汤婆婆(实则猫头鹰)、充满正义感的白龙等形象都很有趣。那个极度肮脏的河川主人,之所以那么脏,正是拜人类所赐,人类严重污染了河流,致使河床堆满垃圾,污秽不堪。小女孩千寻的父母因偷吃且贪吃,而被变成一对肥猪,这个创意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结合《天空之城》《风之谷》等其它作品,宫崎骏的才华与信念相得益彰,彼此成就,共同缔造了他那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高手一个顶俩,但两个庸才未必能敌一个高手。日本的宫崎骏、印度的阿米尔汗,都是高手中的高手,不得不服,一个能顶仨,而比利时的达内兄弟,Dardenne brothers=Jean Pierre Dardenne +Luc Dardenne,两人合起来才能算一个高手。好在,这对兄弟的作品还不错,其代表作Rosetta/《魅力罗塞塔》和The Kid with a Bike/《单车少年》流露出的纪实主义美学追求和关注底层普通人的平民主义审美取向,十分感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普通人的失业、婚变、犯罪、死亡,底层民众的丑陋和美丽、痛苦和快乐、黑暗与光明、堕落和救赎、绝望和希望,使欧洲电影界的达内兄弟不输美国影坛的Coen brothers/科恩兄弟。达内兄弟的想象力,来自兄弟二人的团结一心,更来自他们的人文关怀,这是比才华和信念更难得、更高级、更深沉的力量。
人文关怀,是最高层次的想象力。依靠这种扎根于深厚人文沃土的关怀,或怜香惜玉、顾影自怜,或感时伤事、悲天悯人,或忧国忧民、大慈大悲,或大梦初醒、大彻大悟,即使主角不是人,哪怕是一条狗,都可以拍成杰作,这就是《ハチ公物語》/《忠犬八公物语》的导演神山征二郎之所以能仅凭这一部电影就能在世界电影史占据一席之位的原因。拍狗,没有人文关怀,必然索然无味,瑞典导演Lasse Hallstrm(莱塞霍尔斯道姆)目睹日本导演神山征二郎1987年的《忠犬八公物语》大获成功,颇为不服,遂拍摄了同名电影并于20xx年公映。这位瑞典导演特意从日本原产地找到一只纯种秋田犬,特意定日本首映,但是,他再特意,再刻意,也无法把观众带回一战后,也无法让日本受众带着战后那种失落、溃败、抑郁、悲伤、沉沦去看他的电影,因此,他的重拍不可能超越先作。瑞典人的与日本人,一西一东,历史迥异,人文必然也相差悬殊,即使都爱狗,但此关怀非彼关怀也。
神山征二郎,就像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一样,仅凭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足以傲视全唐诗坛乃至中国诗史,他们靠的都是无坚不摧的人文情怀。这种关怀,能让小津安二郎从平淡寡味的老年人生活中看出人性之光,看出人存在的荒谬,他的《东京物语》正是凭借人文关怀才鹤立鸡群,才独树一帜,才流芳于世。
想象力,只不过是一个空壳,里面所盛所纳,壳里的内容,才最珍贵。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