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读后感合集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孙子兵法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孙子兵法读后感1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十一篇“九地篇”的第四部分,攻敌要害。
一、兵法解析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向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意思就是:
孙子说:古代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敌人前后的部队不能相互顾及,主力部队和小股分散兵力无法相互依靠,官兵不能相互救援,上下隔离而无法收拢,士兵溃散而无法集中,即使不对整合起来,也不整齐。于自己队伍有利时才行动,于自己队伍不利时就停止。请问:“如果敌军兵力众多,且又阵法严整地向我进犯,应该怎么对待他呢?”回答是:“首先去夺取敌人的要害,即其痛受之处,就会使它陷入被动,而听从我们的摆布了。”用兵的情理就在于行动迅速,要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去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善于用兵的人,因为能知己知彼,知天知地,所以用兵神速,能攻敌不备,知敌所爱,切中要害,牵制和切断敌军部队联系和救援,使其丧失战斗力。
在抗日战争中,刘伯承同志就曾经成功地指挥了神头岭战斗,当时,刘帅根据敌人对其要害之地——后勤保障基地,非常敏感的特点,先用一个营的兵力来吸引潞城的敌人越过神头岭,以此来钳制部队,奇袭日军的重要补给地——黎城。又用三个团的兵力,作为主攻部队,在黎城和潞城之间的神头岭,三面设下埋伏。读后感·当奇袭黎城的战斗打响后,潞城的敌人急忙前来求援,我伏击部队则突然猛烈进攻,仅经过了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就歼灭敌军达1500多人,连日军都不得不承认,刘帅的战术是“支那第一流游击战术”。
二、古今实例
在《孙子兵法·九地篇》中,“孙子曰:凡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金’,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
即根据用兵原则,战地可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等九大类。
孙子的上述思想,应用于商战中,就是关于区域市场细分的问题。区域市场细分是指企业根据消费者所在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变数来细分市场,然后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分市场或子市场作为目标市场。
对于销路广阔的消费品,区域细分往往是进行市场细分的第一步。尤其是像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风俗差异很大,则更是这样。
孙子兵法读后感2以往提起《孙子兵法》,我也能背上几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等军事格言警句,还会联想起《三十六计》中“瞒天过海,借刀杀人”、“三十六计走为上”、“美人计”等妙计损招,仅此而已。但在听完普颖华教授关于“《孙子兵法》与公共和谐管理”的讲座后,才发现以前我对《孙子兵法》的认识和理解一直是不全面、模糊的,《孙子兵法》的价值远远不止这么简单。
首先,作为一部古代的兵法著作,《孙子兵法》是举世公认现存最早的战略学著作。凝聚孙子一生智慧和心血结晶的兵法十三篇,以精辟洗练的文字,系统阐述了从战争准备到战争实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构建了中国古典兵学的体系,书中的理论观点及所蕴含的兵学文化观念和思想方法对后世兵家战将影响极大,其中包括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谋略,威加于敌的伐交谋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诡道谋略,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动谋略,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军事谋略,快速突袭的速胜谋略,攻虚弱的易胜谋略,夺气攻心的军事谋略。
其次,作为一部古代的哲理著作,《孙子兵法》已经完全超出了兵书的范畴。因为《孙子兵法》区别于其它兵书的最根本特点,就是从哲理的层面,用哲学的理念来观察战争现象,探讨和揭示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孙子兵法》是一种历史文明的积淀,其中蕴涵了普遍的、朴素的、辨证的真理,以致能够不断指引我们思考,给予我们启示。这也正是《孙子兵法》的真正价值所在。作为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老古董”,正被处于信息时代门口的现代人热捧,并广泛运用于政治、军事、经济和为人处世等诸多领域。
最后,学习《孙子兵法》的关键就是要用它来解释、指导现代的实践。《孙子兵法》以其深刻的军事哲理和永恒的战略,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但我们绝不能顶礼膜拜,甚至把它当作一种教条或者标签来用,而是要把《孙子兵法》当作古代的哲学原理来看,扩展其思路,发扬其内核,扬弃其道理,延展其内涵,做到“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灵活运用其中博大精深的战略与谋略思想、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指导具体工作实践,为现今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才是学习《孙子兵法》、理解《孙子兵法》、运用《孙子兵法》的最上层的境界。
孙子兵法读后感3“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乃我国最著名的两部兵法奇书,代表着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最高水平。到了现在,它们已经不仅仅被应用于军事这个范畴,更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外交、金融、职场、商场、出世等领域。世界各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科学家、企业家都将其视若珍宝潜心研读,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创造卓越的人生。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他生于公元前535年,字长卿。春秋时期吴国的著名将领、军事家、政治家。他的著作《孙子兵法》为后世兵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盛典”。
说道《孙子兵法》,最有名的当属火攻篇。既然说到了火攻,就不能不说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8月,曹操率领80万水军,在长江北岸日夜练兵,不日将渡江作战。刘备与孙权都感到了威胁,产生了联合抗曹的意向。刘备接受了鲁肃联合抗曹的建议,还派了诸葛亮前去东吴游说。
面对曹操,东吴内部分为两派。一边是以黄盖、甘宁等武将为首的主战派,而另一边则是以张昭等谋臣为首的主降派。吴侯孙权也不知该如何决定。诸葛亮舌战群儒,最终说服了孙权,让他坚定了迎战曹操的决心。
后来,凤雏庞士元给曹操献了个连环计,使他把大小船只用铁索连接在一起并用木板连接在一起。这事儿让黄盖发现了,向周瑜献计说:“曹军大小船只用铁索连接,行动不便,我们可用火攻来击破曹军。”但周瑜担心放火船无法接近,黄盖便献上了苦肉计,让周瑜痛打了一顿。他被打的皮开肉绽,惨不忍睹。
被打后,黄盖向曹操修书一封,向曹操诈降。曹操收到降书后,深信不疑,还与送信者约定了投降的时间与暗号。
但后来,周瑜又想起了现在是冬天, ……此处隐藏9029个字……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意思就是:
事先不了解各诸侯国的政治动向和图谋的,就不能预定外交方针;不熟悉山林、险阻、水网、沼泽等地形的,就不能行军;不使用乡民做向导的,就不能获得有利的地势。所以出兵作战以欺诈取胜,以对自己是否有利来决定行止,要根据敌人兵力的分散和集中的状况,来变化自己不同的战略战术。所以,军队的行动迅速起来像疾风,慢起来像森林那样,风吹过时枝摇而杆不动,攻击和侵略时要如同烈火,坚守和驻守时要像山岳一样不可动摇,难以窥测要像阴云蔽天那样,行动起来要像迅雷不及掩耳。占领和掠夺敌方的乡村城镇,要把资财及时分配补充给自己的军队;打下来的地盘要及时赏给有功者,要权衡利害关系,然后相机而动。先懂得迂直的计谋就能取胜。这就是争夺主动制胜条件的原则。
两军交战,只有知敌我之情势,才能调动军队,争取胜利。因此,为避免腹背受敌,就要先知道诸侯们的动向;为避免遭到埋伏,就要熟悉地形;为得地利,就要任用向导。
要以是否对自己有利来决定行止,要把敌人的近直之路化为迂远曲折,使其利变成不利。而把我方的迂远曲折化为近直,使我之不利变为有利。
在战争中要注意隐蔽自己的企图,避开敌人的阻碍,在敌人觉察不到或防守薄弱的地方绕道而走,出敌不意地达到自己的军事企图,以取得胜利。
公元前623年,晋文公事晋、齐、秦军救宋,与围宋的楚军在决战时,就是采取了以迂为直的战法打败楚军的。
战斗开始时,晋军为避免与楚军的中军主力决战,令军士把驾车的马蒙成虎皮,先向楚军的右军进攻。楚右军是由盟军组成,战斗力最强,遭打击后立刻溃退。
晋军又故意佯退,诱歼战斗力较弱的楚左军。楚左军又被歼。这时,楚统帅下令撤回楚地,晋文公就这样利用以迂为直的计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古今联想
要懂得以迂为直的计谋。“迂”与“直”本来是一对矛盾体,但在军事战略上,“直”往往最难达到的,双方的注意力都在于此,成了实际上的“直”,“迂”和“直”往往会发生转化。
三、读后感
知敌我之情势!
熟知敌我,才可作出最准确的判断,才有可能取胜!
孙子兵法读后感14虚实,从效果看,就是真假。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杀机隐藏,生死一线。为将者,当明辨真假,善用虚实。战场之上,避实而击虚。主动求变者为实,被动应付者为虚;局部优势者为实,反之为虚;明确进攻为实,佯攻为虚;真实目的为实,表面目的为虚。虚实之间掌控全局,化己方被动为主动、变对方优势为劣势,因地制宜、因敌定策,方可取得最终胜利。
孙子说,战场上先占领有利位置的一劳永逸,后到战场的一方则疲惫被动。“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牢牢将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这是最重要的。主动权并不是总光顾己方,那么我们应当设法使安逸的对手变得忙乱,粮草充足的敌人变得食不果腹,让安营扎寨的被迫换个场地休息,将对方的优势化为劣势。“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这是避实就虚。我们可以得出此处的“虚实”是劣势和优势的含义。选择敌人防守薄弱之处可以日行千里而不疲劳;进攻取胜者是因为攻击对方的薄弱之处;防守成功者是因为防守在不可攻破的位置。
善于进攻的部队,对手不知道他的防守布置在何处;善于防守的军队,敌人不清楚他的进攻瞄准何方。“至于无形”、“至于无声”,虚实相间“故能为敌之司命”。当进攻处于下风时,“冲其虚也”;撤退时不能被对方追击,是因为“速而不可及也”。所以,我方希望作战,敌人就是躲入城中也不得不与我方作战,因为“攻其所必救之”。我不希望作战,“画地而守之”,诱使对方改变攻击目标则高枕无忧。
到这里,我们能分析出“虚实”二字又含有“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只有己方的主动迫使对方的被动,才能控制好整个局面。那“虚实”是否还有其他含义呢?有。“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我方集中力量,而对手则分散布局,在局部形成了以众击寡的局面。众则为实,寡则为虚。如果我方的作战地点敌人不能知晓,则会采用逐一防守的策略,即分散兵力布防。这样便形成了虚实、寡众的局面,对方前后左右不能相顾,“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其实还是个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主动与被动是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基于思考和辩证;众寡虚实则是客观的情况,需要明辨与试探。若想运筹帷幄,则应当分析对手的计划方案,通过挑衅对手来观察对方的作战规律,通过佯攻来寻找对方命门,通过小范围作战来判断对方实力的强弱。
所以用兵当“无形”,让对方无法掌握规律,不能明了用意和计划。每次作战都应当依据客观事实进行针对性调整,而非简单的复制就可以取得胜利。虚实之用,可惑敌,可避敌,可制敌。掌握虚实。也算是一种很高的用兵境界了。
孙子兵法读后感15我本认为行军打仗,变数不定,这是绝对不能靠什么一成不变的用兵之法来决胜负的。我又认为,将帅是一军的灵魂所在,挥手之下,就是的动向。但是,虽然我现在仍这么认为,《孙子兵法》却让我发现,本来没有什么事情是简简单单的,而我的想法实在很表面。比如说,行军打仗,变数不定,但是连章法都没有,首先在知己上就输了,何来取胜?比如,将帅是一军的灵魂,但是纵观全局,不过是棋盘中重要的一枚棋子,乃道、天、地、将、法之一。若是不能将整个局势了然于心,单凭一人之力,也是垂死挣扎。
此兵法是孙子留下的传世奇作,由于兴趣拿来拜读,短短十三篇的计谋,竟然种种变数真的化为一套完整的体系,看似杂乱确是娓娓道来,有章有法。
我不懂那些兵家的事,就着写些颇有感触的地方。
用兵打仗是诡诈之术,能打却装作不能打,想打却装作不想打,攻近处却装作攻远处,威逼利诱,出其不意,挫其锐气,这些都要视情况而定。所以我说,这兵法不是一本书,而是战场的模板,可以让人先预胜负而后战。它也可以是商场、生活的样本,全凭怎么用,能看懂多少。商场如战场,先观察天时地利,估计差距多少,筹划周密,便足了底气,谈判也有了筹码,至于分寸也有了把握。欲擒故纵,审时度势,周旋也会游刃有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便能变不利为有利,再有一分运气,就是万事具备了。
这些计策实在很完备。但是在谋攻篇中我有一点疑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话说百战百胜不是最高明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上策。而这“不战而屈人之兵”重在气势和心理。如果实力悬殊,“少则逃之,不若则避之”可以减少损伤,但是士气大减,倘若多个几次,胜负也就不言而喻。我认为不妥。在人多就制造声势,一鼓作气,短时间决战,人少不见得逃避,就可以以千人造出万人的架势,运用地势,兜兜转转,气不输,万事不休。以少胜多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我认为,将除了“智、信、仁、勇、严”之外,还必须舍小取大。打仗大多时候血流成河不可避免,刘备太“仁”终究不是皇帝的命,诸葛亮为诺言不取而代之,这不能怪他们,是性格使然,但也就注定了结局。如果牺牲一万人能换取全军胜利,就不能有妇人之仁,果断的将领有助于人心的收拢。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