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最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大学读书时校园图书馆里一个不起眼的书架上,一眼望去那平淡朴实的题目在初次相见的那一刻其实并未勾起我阅读的兴趣来,“月亮”与“六便士”简单的排列组合,容易让人产生书中资料无非就是两物之间简单比较的错觉。直至20xx年运营总部十大好书评选的舞台上,我才再一次见到了它的身影,而这次舞台上简单描述的百字简介在那一刻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让我下定决心将其加入到自己的必读书单里。辗转至今,最后有空利用了周末的空余时间通读全书,真正了解到了题目中两物间非凡的象征好处以及其描述广阔的生命维度,震撼心灵,发人深省。
记得文中有这么一句经典的话语: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而那里的“他”,指的便是思特里克兰德,本书的男主人公,一个贯穿整本小说的灵魂人物。全书描述了主人公在四十七岁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他原本作为证券经纪人的安定生活,选取了绘画,选取了去追求自己对美的渴望,而他的生活也从许多人都羡慕的小康生活直接过渡到穷困潦倒、风餐露宿。最后去到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自己的画笔谱写出绚烂璀璨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到自己追寻的画布中去,并在他去逝之后,作品被世人所赞颂的故事。
故事描述的十分真实,书中人物原型来自于法国印象派三大巨匠的保罗·高更,文中人物刻画细腻且引人入胜,虽然文中人物与高更的生平和人格不尽真实,但擅于将戏剧性推向极致的作者毛姆却用他独特的文笔塑造了一个更具批判意识的人物,并最终以杜撰超越了事实。在他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在俗世的标准里是一个不负职责的混蛋,他抛妻弃子,过着为人所不耻的流浪者生活。他不懂得感恩,对救治自己的人时常恶言相对,他不爱惜生命,对自己的生命挥霍无度,作者试图塑造出一个惊世骇俗的主角,他蔑视生活中所存在的一切纲常伦理,选取忠于自身对美的冲动与渴求,他放纵人作为生物所具有的动物性特质,摒弃了人类身为群聚生物的社会属性,这种力量太过于强大,以至于冲破了家庭人伦、社会束缚,也突破了个人对于生活的最低需求。同时,在书中我们也体会到了作者对于社会制度的深入思考,我们许多人从出生就走在了一条被选取好的路上,而这样约定俗成的行走是否适合每一个人,无论这人天性是喜欢绘画、热爱自由,还是莫名的离经叛道,追求小众的事物,令人所不解。看完这本小说难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样的约定俗成到底是一种快乐,一种逃避,抑或一种枷锁?
在文中,思特里克兰德的有句话印证了一个至今不曾改变的道理:梦想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有人认为放弃安定生活寻求漂泊是种愚蠢的决定,但我想这取决于你对生活赋予了什么好处,取决于你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取决于你对自己有什么特殊的要求。有的人认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就是追求至高无上的荣耀与权力,而有的人则认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才是生活的本质与归宿;有人的享受骄奢淫欲的快感,有的人则迷恋粗茶淡饭的闲适;有的人嗜赌如命抛妻弃子,有的人则寄情山水流连忘返……这所有的追求与迷恋,是否真的就有所高低之分,优劣之分?恐怕这才是最大的偏见。世间太多的观念对事物的本身划分了对与错,人之所以有着凌驾于万物之上的聪颖其本质的区别就是我们拥有鉴别是是非非的潜力,但是每一个人的人生是需要自己作答的命题,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过着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应当由自己决定,并对自己负责。
《月亮和六便士》全书虽然在表面上讲述了一名狂热的艺术家耗尽生命之火照亮热情与梦想的一生,但在我看来,作者毛姆并不是在赞美艺术光辉的伟大,更不是在怂恿人们都去摒弃世俗生活去追寻心目中那崇高的月亮,而是在隐晦的想我们诉说,每个人都就应拥有和选取自己理想生活的权力,不管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月亮,还是卑微平凡的六便士,它都就应是能照亮你内心的追寻之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本书值得所有人通读与深思。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2粗略的读了一遍这本书,可能还带点勉强的意味,并不是写得不好,而是我本身就不喜欢读书。如果写得再乏味一点,我会果断地放弃。读完了不能什么都不留下吧,要不过几天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曾经还读过一本这样的小说。
因为外国的小说名字是个很乏味的东西,所以我永远不会记得。暂且称主角吧。这本书的主角,厌倦了呆板千篇一律的生活,选择抛弃所有,去追求艺术,去画画。而且是他很不擅长的领域。他是一个典型的万千所谓幸福家庭的代表。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有一个优雅美丽的老婆,有两个很乖,而且很聪明的孩子。看似很美满,很安逸的生活里,却隐藏这巨大的悲伤。主人公好似被魔鬼控制一样。他丢下一切去追求自己内心所想要的东西。可是他到底想要什么呢?其实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只知道他要画画,可是他画的东西都不是他想要的。他希望画出他所追求的东西。可是,人的内心太复杂了。变幻莫测,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只能一点一点通过在追求道路上的磨难去领悟。
而本书的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目睹了主角所发生的一切,从抛弃一切到最后死去。而我以一个旁观者外的旁观者看着发生的一切。这个追求梦想的主角,就像是我们内心疯狂的一面。有一天突然发现,人生的意义在哪里。美丽善解人意的妻子,聪明懂事的孩子,然后为这一切去奔波,感觉幸福和甜蜜。而且这是所有幸福人的生活场景。主角是一个伟大的人,他打破了一切。他选择流浪者的身份活着,每天只要饿不死就可以了,身边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没有意义了。甚至男人永远痴迷的性,女人,爱情,也失去了意义。所有的一切都是肮脏的,活着的唯一条件就是画画的时候没有人去打扰他。
在他病危垂死的时候,一个善良到有点愚蠢的画家救了他。因为这个愚蠢的人有着独到的眼光,他知道这个主角是个天才。最后,得到的是,老婆被主角深深的吸引住了,离开了这个愚蠢的人。最后,这个女人为了主角自杀悲惨的死去,可是临死的时候,也没有后悔过。女人真的是一个可怕的生物。她们可能为了稳定安逸的生活,去委曲求全的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人。如果这个他们不爱的人尽管尽心尽力的去爱她们,把她们当做神一样供着,也不及她们内心一点点冒险的激情。为了这点激情她们甘愿牺牲一切。可是,她们看不到,这点激情只是暂时的。激发起她们激情的男人也是危险的。这些男人,可能是暂时的需求罢了。当他们明白这个女人会像其她女人一样,想让自己循规蹈矩,遵循她们的意愿,并且,完全被她们所占有的时候。她们面临的将是无情的抛弃。危险的男人也是绝情的。他们会抛弃给自己短暂快乐的人,并且不顾死活。女人又是一个可悲的生物,她们会原谅给自己带来深深伤害的人,也不会原谅一个为自己牺牲的人。
凡是爱上这个主角的女人都不会有好下场,因为他已 ……此处隐藏6079个字……的书,在一次当当网的打折销售中,曾与人约定一起看,买下了一本。书不厚,比起那些动辄大几百页文字的书,这本原本以为可以很”轻易”看完的,过程却着实经历了一番坎坷。
一直摆在书桌上待看书籍中第一位置,每一次想要看的时候,翻起几页,也尝试很耐心的阅读,却总也进入不了状态,说实话里面的内容从开头来看,并不让我感兴趣。但,自己买的书,含着泪也得看完……最终还是在断断续续中,坚持看完。经典书籍的确有它的吸引人之处,挺庆幸自己没有放弃阅读。
读后的第一感觉,单从故事情节层面来看,不会很吸引我。不过还是觉得这本书很不错,主要的原因是里面的语言读起来给人很舒服的感觉。看开头甚至一半的时候,觉得很不可思议,居然会有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这样的人,为了所谓的理想抛妻弃子,破坏别人家庭却一副理所当然,毫无过错的态度,甚至那个人还是他的救命恩人。但看到后面,又会让人觉得其实他本没有错,只是从我们常规的道德观念来判断认知,他是不道德的。我们不提倡也不喜欢不赞同他的处世价值观。同时,也是印证了那句话,有时候天才与疯子的界限往往是一线之间,可以认为他既是天才,也是疯子。说实话,虽然看完了这本书,但是感觉没有真正理解这本书所要表述的主旨。或许,需要下一次有兴趣再一次阅读才能够理解更多。
以上的这一段话,就是对于这本书读完之后第一时间所能够写出的读后感,书中关于艺术的表达、对画家原型”高更”的记叙,以及这本书在世界文学界的价值与意义,我想我是无法真正体会与理解的。也许,这就是一直以来,我看国外的书籍比较少的原因,总觉得,除了那些功能性的书籍或者传记类的文学可以比较好的入手之外,很多书籍所写的内容都是与当地历史文化有联系的,不了解的人很难真正去读懂它们。这也或许是我们国家的很多优秀文学作品无法在世界上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吧。毕竟,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学,就必然得先去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史不分家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再说回这本书,《月亮和六便士》,一个代表着夜空中的美好,一个是类似于人民币”一角”面值的硬币,两者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着”理想与现实”。人们总说:生活不仅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现实总会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的人们,并没有勇气与机会去追寻最初的理想,或者也可以说,社会生活的现实让绝大多数的人们”忘记了理想”,并不是有那么多的人,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真正理想是什么。
所以,这也是现实社会与文明可以有条不紊的向前推进与发展的原因,这个世界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天才与为了理想不顾一切的人,更需要的是那些不断在现实与理想面前不断平衡与妥协的大众群体。作者毛姆对成功的定义前提:“取决于你对生活赋予了什么意义,取决于你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取决于你对自己有什么要求。”理想与现实往往总是处于矛盾的两边,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去追寻,我们需要明白自己人生的价值意义何在,而这是有存在很多维度的,于父母家人、于亲人朋友、于领导同事等等,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身份,,这些不同的身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责任,成长的路上,我们需要在不同的身份中不断切换与不断适应,也因此,人生的目标与追求就会在不断的修正、平衡与妥协。往往平衡与妥协后的结果,就会使得人们心中的“月亮”与“六便士”之间的差距不会那么明显。
……从那一刻起,人们将相信,潦倒与伟大、卑微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毫无排斥、共存于一颗心里的,那就是永恒的”月亮”和”六便士”。----就像生活中的很多看似对立的选择是可以共存的……关乎理想,关乎现实!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8初读月亮和六便士,总给我一种是真是幻的感觉,骨子里明白这仅仅是小说但精神上却隐约觉得是多么真实。对于毛姆为何选这样的名字,我更加偏向于这样一种解释——据毛姆说,这本小说的书名带有开玩笑的意味。有一个评论家曾说《人性的枷锁》的主人公像很多青年一样,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毛姆喜欢这个说法,就用《月亮和六便士》作为下一本小说的书名。这种说法很简单,我想,也正好符合艺术家们对简单的向往和追求。
其实,我也希望有像斯特略夫那样的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对艺术的欣赏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里面掺杂着自己的人生体验,这可能就是那种和作者心灵交流吧。可以说,斯特略夫的遭遇值得同情,他一心一意地帮助思特里克兰德换来的却是家破人亡。这就让我不禁发问,思特里克兰德这后半生所追求的一定要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么?他所追求的艺术并没有错,为了艺术他几乎抛弃了一切身外之物,这让我感觉到和古希腊哲学家们追求的幸福有着相似之处。伊壁鸠鲁说过“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实际上,一个最不需要奢侈生活的人,他能够最奢侈的享受生活”。简单的生活是享受生活的重要法则,而要追求精神上的超脱,也许在思特里克兰德眼里还需要放弃人们那仁义道德,过那种原始人所有的半人半兽的生活吧。所以,他会对拆散斯特略夫的家庭会毫无愧疚;对勃朗什的死也会无动于衷。他所关心的仅仅是自己身心的自由。
毫无疑问,思特里克兰德是被现代社会所不能接受的人,在初读时我也不喜欢这样的一个画家,即使在一开始便知道他画了一幅能和西斯廷小教堂中的壁画相媲美的作品。但当我看到他在马赛所过的生活时,脑海中迸出了一个词——安贫。的确,他很好的传承了儒家“安贫乐道”中的安贫,而对于乐道却丝毫不以为意。我想,要是孔子知道了一定会气得从墓中蹦出来和他讲解五常中的仁义礼吧,而他也一定会回一句“关我屁事!”。
在马赛的生活是我对思特里克兰德态度的转折点,从一开始的不喜到这时的迷惑。我看到了他那种在经历周流之苦后依旧坚忍执着的精神,佩服于他的毅力,折服于他的精神。但当我想到他一开始对家庭的抛弃以及后来的致使恩人的家破人亡,这无论如何都是在道德上有缺陷的人,抑或说是抛弃了道德。所以,所迷惑的是难道对这更高品质的追求一定要突破那道德这些伦理的枷锁么?而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们所追求的精神上的超脱恐怕对于别人而言是一种无法理解的灾难吧。
在最后思特里克兰德找到了精神的归宿,他创造了能和米开朗琪罗相提并论的壁画,却在临终之际让自己的妻子毁灭了它。这又让我想起叛逆的鲁路修里鲁路修最后说的话——我毁灭了世界,又创造了它。这种截然不同的做法,让我感觉思特里克兰德又有着道家的超然物外,他的确无为,但更加符合道家中小国寡民中的寡民形象。在小说最后,显然给人的更多的是敬佩之情,虽然在道德上不完善,但也无法掩盖思特里克兰德的伟大,正如作者说的那样:这是“一个惹人嫌的人,但我还是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回归到现实,在人性自由和道德的选择上我更加偏向于那种阴阳调和折衷的方法。追求人性的自由没有错,但要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的话就大错特错了。有些时候我们的确要抛弃人的价值尺度去看待一个问题,这样才会具有所谓的神性。而在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用道德律去约束自己,让自己更能融入社会中。不要过分追求超脱,也不要过分让自身一直处于尘世之中,入世和出世相辅相成在我现阶段看来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我很喜欢苏东坡的这句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这种热爱世界,热爱人生的生活态度是值得我们追求的。
文档为doc格式